信息摘要:
乳液纺丝法(见化学纤维纺丝):是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方法,平均分子量300万左右、粒径0.05~0.5m 的聚四氟乙烯乳液(浓度60%)与粘胶丝或聚乙烯醇等成纤性载体混合后,制成纺丝液,纺丝后将载体在高温下碳化除掉,聚合物被烧结而连续形成纤维。这种方法可制得纤度较小的纤维,但在烧结过程中易产生结构上的缺陷,并混入载体的碳化物,因而强度较低,呈褐色。
乳液纺丝法(见化学纤维纺丝):是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方法,平均分子量300万左右、粒径0.05~0.5m 的聚四氟乙烯乳液(浓度60%)与粘胶丝或聚乙烯醇等成纤性载体混合后,制成纺丝液,纺丝后将载体在高温下碳化除掉,聚合物被烧结而连续形成纤维。这种方法可制得纤度较小的纤维,但在烧结过程中易产生结构上的缺陷,并混入载体的碳化物,因而强度较低,呈褐色。
糊料挤出纺丝法:将聚四氟乙烯粉末与易挥发物调成糊料,经螺杆挤出后通过窄缝式喷丝孔纺成条带状纤维,然后用针辊作原纤化处理,可制得强度较高、纤度较大的纤维。
膜裂纺丝法(见化学纤维纺丝):将聚四氟乙烯粉末烧结制得圆柱体,经切割或切削后,进行热拉伸等处理,制得白色纤维,强度较低。
熔体纺丝法:以四氟乙烯与4%~5%全氟乙烯、全氟丙基醚的共聚物熔融后进行纺丝,制得强度较高的纤维。
优点:化学稳定性极好,耐腐蚀性优于其他纤维品种;具有较好的耐气候性和抗挠曲性;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血液相容性。
缺点:染色性与导热性差,热膨胀系数大,易产生静电;蠕变和耐磨性差,有极高的熔体粘度;表面能低、润湿能力差和化学惰性强。